网商之窗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网 » 电工电气 » 电线、电缆 »

合金电缆、远洋电线电缆、合金电缆企业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品牌: 电力电缆
单价: 电询
起订: 1
供货总量: 5000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陕西
最后更新: 2016-01-27 13:30
浏览次数: 5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产品详细说明

 3、主要原材料价格及来源列表

  表3:主要原材料价格及来源列表

  备注:原材料价格日期:2014-11-18;单位:元/千克。

  4、生产成本分析

 近年来,我国线缆人士对铝合金电缆认知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认为铝芯电力电缆、铜包铝电力电缆以及铝合金电力电缆无法进入国家电网,“以铝代铜”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另一种是觉得线缆制造企业的盲目宣传、媒体的过度渲染以及电缆终端用户和设计使用者的质疑,都将助推铝合金电缆市场火热起来。以上的两种观点在铝合金电缆收归国家电网2014版新技术目录的那一刻,都被证实了是错误的。铝合金电缆终于光明正大地进入了电力系统市场。

  对此,长期从事铜铝导体研究、生产的上海电缆研究所院士黄崇祺表示,实事求是,线缆行业“以铝节铜”的步伐才能够走得更稳健。

  首先,铜、铝(铝合金)导体特性不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替代谁或“非黄即白”,因此导体“以铝节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该用铜的线缆产品就用铜,对可用铜或铝作导体的产品,需经科学试验,试用成功后才能广泛应用,切勿盲目推广。

  其次,“以铝节铜”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但由于各国国情、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程度不同而出现走走停停反复发展,不过前景大体上是明朗的。电缆材料到底是用铜、铝还是铝合金,应由终端用户的设计方案和使用者根据综合经济技术效果和运行安全可靠性



铝合金电缆并非想象中“热”

  据悉,欧洲是用铝比较多的地区,使用于电缆和架空线的铝约为51.5%,其中架空导线用铝(包括铝合金)为74%,电缆用铝为26%,并且电力电缆用导体只用铝,不用铝合金。

  北美和中国是8000合金的主要用地,其中北美只将其用于建筑用低压电缆。据CRU英国商品研究所2013年9月的报告称,2012年铝芯绝缘电力电缆消费增速为6.4%,在金属绝缘线缆中表现最强劲,但净增长量不大;铝芯电缆在印度应用最普遍,在日本应用最少。按导体重量计算,全球36.8%的电力电缆使用了铝导体,其中日本使用铝芯电力电缆的市场份额只有4.3%,而印度使用铝芯电力电缆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85%。铝芯电缆主要应用在电力传输领域,工业用电力电缆仍主要为铜芯电缆;尽管铜价高,但铝的替代进程还不是很迅速,铝芯电力电缆的比例在2004-2011年间只增长了9%;架空绝缘电缆在电力传输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大(这种电缆的结构主要是铝导体或钢芯铝绞线加绝缘),中国2012年的用铝量已达17万吨。

  当前,线缆行业内已掀起投资铝合金电缆的热潮,有说100家的,也有说200家的,众说纷纭,由此政府与企业互动,政府要GDP,企业要政府批地,要银行贷款。黄崇祺院士最担心的是线缆产品严重过剩以及铝合金电缆产品质量如何保证,市场上已有不法厂家将铝电缆当铝合金电缆出售,以谋取高额利润。



乱象5:有型式(或委托)检验报告的就是合格的铝合金电缆

事实真相:仅仅有型式(或委托)检验报告是不够的,还要有权威检测机构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出具三份报告。1)符合AA8000系列导体铝合金杆材化学成分检测报告;2),上海电缆研究所根据拟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额定电压0.6-1kV铝合金导体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为检测依据出具的导体铝合金杆100小时抗压蠕变试验报告, 据统计, 多数公司没有这份报告,即使有这份报告的, 也没有按照标准要求达到100小时的试验;3),机械工业电工材料及特种线缆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铝合金电缆和接线端子组件1000次热循环检验报告。这三份报告是证明合格铝合金电缆最权威、也是最重要的检测报告。

乱象6:有网站,网站做的漂亮的就是正规的铝合金电缆厂家

事实真相:如今网络宣传五花八门,各种傍品牌的所谓公司及网络公司十分猖獗,宣传上说的仿佛象回事,实际如何?忽悠口气大,说检测报告也有,什么都能承诺,但供的绝大多数都是伪劣产品。在此,提醒用户一定要认真辨别,首先验明企业资质,检测报告,特别是上述三个基本检测报告必须具备,上检测机构网站验明报告真伪,而且一定要提出考察工厂、现场验货要求,让这些虚假公司、虚假产品无处遁形。这种公司一般难以满足要求,这种鉴别是必须的,不要只看价格,否则难免上当受骗,后患无穷。

本信息描述文字和图片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 供应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